站内搜索: 
华夏5000文化网>>中医养生
  
为什么有人怕冷有人怕热有人既怕冷也怕热中医说出了秘密
  
发布时间: 2025-09-19 来源: 中医养生解说   作者: 浏览次数:105次
------------------------------------------------------------------------------------------------------------

办公室里,有人裹着厚外套直喊“冷”,有人开着风扇仍嫌“热”,还有人上午穿棉袄、下午换短袖——这种对温度的敏感差异,究竟藏着怎样的健康密码?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对寒热的感知差异,本质是阴阳平衡状态的直观反映,而体质的偏颇正是关键所在。

中医将人体分为九种体质,其中阳虚、阴虚、气虚与阴阳两虚体质最易出现温度敏感问题。阳虚者如“体内缺了把火”,阳气不足则温煦功能减弱,常表现为畏寒肢冷、喜热饮;阴虚者似“身体缺了盏灯”,阴液亏虚则制约阳热的能力下降,易出现五心烦热、盗汗;而阴阳两虚者则像“火炉与水缸同时失衡”,既不耐寒又怕热,稍有气候变化便不适。

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先天禀赋与后天调养的共同作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现代人熬夜、饮食不节、压力过大的生活习惯,正在悄然打破阴阳平衡。比如长期贪凉饮冷会耗伤阳气,过度熬夜则暗耗阴血,最终导致体质偏颇。

值得注意的是,温度敏感并非单纯“怕冷”或“怕热”这么简单。中医强调“气有温煦、固摄、防御之能”,当气的推动无力或固摄失职,不仅会影响体温调节,还会伴随乏力、自汗等症状。这种“气虚则寒,气郁则热”的复杂表现,恰恰印证了人体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

调理体质需遵循“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原则。阳虚者宜温补脾肾,如适度食用羊肉、生姜;阴虚者需滋阴降火,可多食银耳、百合;阴阳两虚者则需阴阳双补,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温和的中药调理。更重要的是,顺应自然规律——秋季主收敛,此时早睡早起、适当运动,能助阳气潜藏,为冬季打好基础。

中医的智慧,在于教会我们与身体对话。无论是怕冷、怕热还是两者交替,都是身体发出的“平衡信号”。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阴阳调和之道。正如《伤寒论》所言:“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当我们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健康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追求,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状态。

------------------------------------------------------------------------------------------------------------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工作人员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文关键字:中医

友情链接

篆刻艺术网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国家画院    书画电视频道    中国画家网    大公艺术网    人民美术网    99字画网    中国画坛网    书艺公社    中国国家艺术网    成功书画家网
客户服务: 收藏 养生 书画      电话:010-67187986 010-67193911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首页广告费用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版权所有 华夏五千网 京ICP备0903683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