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5000文化网>>国宝鉴赏 |
 |
|
|
老太意外在茅坑舀出大碗随后成了鸡食碗10年后却被鉴定值5亿
|
|
发布时间:
2025-09-19
|
来源:
燕燕的历史屋
作者: |
浏览次数:63次 |
------------------------------------------------------------------------------------------------------------ |
中国历史文化如同一幅绵延千年的壮丽画卷,每一件文物都是这幅画卷上不可或缺的笔触。在探寻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通过博物馆中陈列的精美文物或沧桑的历史遗迹来触摸过往的岁月。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许多价值连城的文物往往是在最意想不到的场合被偶然发现的。比如今天要讲述的这个传奇故事——一个曾被当作鸡食碗使用的瓷碗,经鉴定竟是价值五亿元的稀世珍宝,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曲折离奇的经历呢?
1977年深秋的北京郊区,一位目不识丁的独居老妇人像往常一样前往自家简陋的茅厕。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她惊讶地发现茅坑已经满溢,浑浊的粪水几乎要漫过坑沿,随时可能流到院子里。年迈的她没有求助他人,而是独自找来一根长竹竿,费力地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掏粪勺。从清晨到日暮,老人佝偻着腰背,一勺一勺地将污物舀出。就在清理接近尾声时,她注意到坑底有一块顽固的黑色淤泥,若不彻底清除,很快又会造成堵塞。
老人咬着牙,用尽全身力气与这块顽固的污垢搏斗。当污泥终于被撬起时,一个沾满污秽的瓷碗随之滚出。虽然碗身布满污渍,但完好无损的器形让老人动了心思。她将碗带回家中,用井水反复刷洗,却发现那些经年累月积淀的污渍怎么也洗不掉。看着这个不中用的碗,老人既不愿白白浪费力气,又舍不得丢弃,最后灵机一动:何不用来喂鸡?于是这个来历不明的瓷碗开始了它长达十年的鸡食碗生涯,渐渐被主人遗忘在角落。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1987年。当地文物普查工作队深入乡村走访,一位眼尖的工作人员在老人破旧的鸡舍里发现了这个不起眼的物件。正午的阳光透过茅草屋顶的缝隙洒落,照在那只积满鸡饲料残渣的碗上,碗身突然折射出奇异的蓝色光芒。这不同寻常的反光立即引起了专业人员的注意。他们小心翼翼地捧起这个被岁月遗忘的器物,轻轻叩击碗壁,清脆悦耳的声响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一震。
在征得老人同意后,工作人员将这个鸡食碗带回研究所。经过专家团队为期一周的精心处理,使用特殊药水浸泡后,碗身终于重现真容:晶莹剔透的釉面闪烁着宝石般的光泽,外壁清晰可见大明宣德年制六个端庄的楷书款识。更令人惊叹的是碗身上那些如雪花般散布的蓝色纹路,这正是失传已久的景德镇雪花蓝釉工艺。最终鉴定结果显示,这只偶然重见天日的瓷碗是现存唯一的明代宣德年间雪花蓝釉大海碗,其珍稀程度堪称国宝级文物。据保守估计,这件文物的市场价值至少高达五亿元人民币。这个从茅坑到鸡舍,最终登上文物殿堂的传奇经历,不仅见证了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巅峰成就,更成为文物发现史上最富戏剧性的故事之一。
|
------------------------------------------------------------------------------------------------------------ |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工作人员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文关键字:大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