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华夏5000文化网>>综合资讯
  
客家文化记忆中的“舞蹈”
  
发布时间: 2021-08-27 来源: 半山人文   作者: 浏览次数:10290次
------------------------------------------------------------------------------------------------------------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

客家,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客家的舞蹈更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其中流传较为久远的舞蹈中,就有“席狮舞”,它是梅州地区内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是当地客家人在丧礼中做佛事时的重要表演项目。

与佛教有一定的渊源,在唐朝文宗太和年间(公元832年)佛教传入梅州与当地的文化生态相结合、从而伴生出“香花”派,而《席狮舞》是“香花”佛事中独有的项目之一。

至于为什么选的动物是狮子呢?因为在客家人这个信仰繁杂的民系里,他们相信狮子能够驱邪保平安,所以,席狮舞逐渐在“佛事”中发展兴旺。

席狮舞也称“打席狮”,它表演的一大特色是以一张草席扮狮,而且是在舞蹈开始时,由一人即时将草席卷为长筒状,并在上端反复绕成“∞”形作为狮头,下部作为狮被,随即将狮子披在身上,作为席狮的扮演者起舞;另一人则一手拿长命草作“青”,一手持扇伴舞。表演的主要动作有狮摆头、狮脖伸缩、蹲狮、卧狮、摇扇跳步、逗狮退步等,节拍比较自由;还有引狮、出狮、舞狮、偷青、抢青、逗狮、入狮等程式和套路。整个舞蹈似狮非狮,即道具造型不像狮,而表演却酷似狮,达到了神似的效果。

席狮舞的表演和伴奏均由寺庙的僧人进行,所用乐器皆为堂鼓、铜锣、小钹等佛家禅器,乐曲较为简单沉闷,且可多次反复。在丧事的特定场合,进行超度亡灵的佛事中穿插席狮舞表演,象征驱凶辟邪,降瑞迎祥,既让死者亲属寄托哀思,又在悲痛中得到精神慰藉。

2008年,席狮舞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工作人员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文关键字:客家文化

友情链接

篆刻艺术网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国家画院    书画电视频道    中国画家网    大公艺术网    人民美术网    99字画网    中国画坛网    书艺公社    中国国家艺术网    成功书画家网
客户服务: 收藏 养生 书画      电话:010-67187986 010-67193911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首页广告费用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版权所有 华夏五千网 京ICP备0903683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