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在吕胜中看来“85新潮”的一个特征是“反传统”。80年代,从山东考来美院的研究生大概只有吕胜中,他很珍惜在美院的学习生活。85新潮初期,他和徐冰都没有直接地去参与其中,那时候北京比外地的活动少些,只有在美术学院里大家热闹,参加一些活动后,“作为当时一个年轻人一定会有激动,也是随着逐渐搞起来了。我学的是民间艺术专业方向研究生,但85口号是‘反学院、反传统’,对学院是叛逆的,对传统是否定的。那个时候谁要传统一点都会被质疑。我当时就被民间艺术系本科学生,质问‘你还去采风,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弄这个东西,是一个当代的知识分子吗?是当代艺术家应该做的事情吗?’当时我个人也是满腹的困惑,觉得新的美术运动或者是一个新的思潮,是否就应该这个样子?”对于当时的同学的质疑声,他也在反思。
“文革”之后的80年代、90年代是中国艺术起伏跌荡最激烈的时期,人们不断求新、求变的热望变成巨大的潮流,八五并不是固定的一个样貌,我们用什么样描述89年大展或者是一些群体的形态、主张?都不是特别准确。吕胜中认为:“八五新潮是各种各样的思潮,混杂在一起的总体概念。一开始大家都喜欢形式美,从原来单一写实叙事的模式里面走出来,大家开始追逐形式美,比如出现变形。变形就是好的,有才气的,就是新的。到后来我都抽象了你还变形?后来开始出现各种材料的实验,又到装置、影像的概念出现,都在80年代美术的大思潮里。89大展以后也没有中断,人们开始冷静下来了,很多艺术家出国了。所以,我知道有一个出国的艺术青年就是这样,带着一批学达利的油画去国外找不到认同者,本来认为出国以后自己一定是大师。但在国外反而更找不到认同,很失望。最后回归中国传统的元素做东西去。通过这个故事,八五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并不是哪一件作品在艺术史上有多大的意义。85新潮把西方近现当代艺术美术史的各个流派都演示一遍,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迅速上演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西方现当代艺术史,你有我也有。那个时候,更是一个以西方准则作为评判标准的时期。中国人不但说洋气为美,新的样式也成为自己的典范。这种演示的意义不在于哪个作品可以书写世界美术史,而是这个事件像我们国家的经济、文化、改革开放的发展速度一样,迅速地把西方那么长时间的文化在四五年之内一下子演了一遍。尽管有些人反对,毕竟在中国美术馆演了,登上主流的大雅之堂了,这个事件本身比某些作品要有意义得多,重要得多,尽管是被叫停。但是已经形成了一个事实,文化界的狂欢已经达成了,到了1989年以后人们开始冷静下来,去了西方以后,能看到往日崇拜的大师们的原作了,甚至慢慢有机会和这些人一块展出,这个时候会更冷静下来看自己,去寻找自己的位置,再去反思八五。”
在今天吕胜中看来:“85新潮的精神是让中国艺术家不断地反思,给自己重新定位。时至今日85新潮没有淡化,说明我们今天的艺术还没有力量刷新它,没有形成新的历史。我觉得年轻人应该学会刷屏,把85刷掉,重新建立新的艺术秩序。85新潮时期建立的艺术准则、艺术生产方式甚至还在被沿用着,不应该有的这种现象。我觉得学院毕业的年轻人逐渐更加成熟会从八五的阴影里走出来,创建新的艺术秩序,这个可能性是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