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华夏5000文化网>>民族风情
  
特写:围火踏歌生生不息
  
发布时间: 2025-07-24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浏览次数:378次
------------------------------------------------------------------------------------------------------------

 篝火熊熊,银饰叮当。古城青石板路上,火星随舞步飞溅,百人踏歌气势如虹,衣襟银佩在火光中碰撞。随着一声悠长音律划破夜空,刹那间,踢踏声起,圆形舞阵如涟漪荡开。笛声、三弦、脚步交织成古老韵律——这是每年火把节期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拱辰楼广场上的风景。



  7月18日,彝族打歌队在巍山县拱辰楼广场与游客共舞(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

  彝族打歌,当地人又称“踏歌”,是融歌、舞、乐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是彝族人民抒发情感、表达心声的重要方式。每逢节庆、婚丧嫁娶或劳作间隙,这传承千年的旋律便在彝族村寨响起。“围火成圈,踏地为节,对歌打跳”已成为彝族文化的鲜活特色。

  彝族打歌历史可溯千年,在《唐书》《云南志略》《南诏野史》等史籍中均有记载。2008年,这项古老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巍山县也由此得名“彝族打歌艺术之乡”。



  7月18日,彝族打歌队在巍山县南诏古街巡演。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

  然而,篝火虽旺,传承之路也曾饱经风霜。“很长一段时间,彝族打歌传承人数量少、年龄大,再加上彝族村寨里年轻人多外出务工,传承后备力量不足。”巍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克伟道出忧虑。千年舞步,强力保护迫在眉睫。

  为此,巍山县开启立法护歌之路。经两年深入调研、广纳民意,《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彝族打歌保护传承条例》经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条例共24条,聚焦实际问题,力求精准守护非遗瑰宝,不仅将打歌调、舞蹈动作等直观表现形式纳入保护范围,更明确将口传文学、服饰制作技艺、壁画艺术等相关的文化技艺也列为保护对象,全方位守护彝族打歌文化完整性。同时,条例规定县政府须将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给予传承人专项补助——这些刚性条款无疑为传承注入了“强心剂”。



  7月18日,彝族打歌队队员在巍山县南诏古街进行巡演时向游客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

  当地还积极推动彝族打歌融入日常生活:巍山县的市民广场舞和学生课间操,都已融入了彝族打歌的元素。同时,凭借其鲜明的观赏性与互动性,彝族打歌更成为巍山文旅的新亮点。

  巍山县南诏文化广场化身露天舞场,每逢节庆,热情的彝家儿女都会拉起游客的手,共同感受这份独特的肢体韵律。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亲身体验彝族打歌的魅力。

  “原以为非遗只能远观,没想到在巍山能亲身参与。”来自西安的游客刘欣在火把节期间体验了彝族打歌后感叹,“专业的打歌队员们带着大家围着篝火唱跳,简直太开心了!”



  7月18日,彝族打歌队在巍山县拱辰楼广场与游客共舞。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


  非遗与文旅的融合,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也为民间彝族打歌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为传承增添动力。庙街彝族打歌队负责人阿甜蜜坦言:“以前只有碰上婚丧嫁娶,受邀表演才有收入,传承难、营生难。如今不光有了政策支持和补助,还能经常参加文旅活动,生活好多了。”

  作为巍山县彝族打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郭建荣也见证了家乡青云村彝族打歌队的变化。“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每名队员每年有两三万元的演出收入,有了这笔农闲时的额外增收,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外出务工,而是选择留在村里,传承之路更有希望了。”郭建荣欣慰地说。



 7月18日,彝族打歌队在巍山县文华书院进行排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

  盛会接近尾声,人群渐散。银发歌者将芦笙递到孩童手中,稚嫩的气息穿过竹管,清亮的调子悠然升起。千年彝族打歌,如点亮夜空的篝火,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

------------------------------------------------------------------------------------------------------------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工作人员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文关键字:围火

友情链接

篆刻艺术网    西冷印社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    书法经纬网    江苏书画家网    美术中国    里外艺术网    书法屋论坛    中国国家画院    书画电视频道    中国画家网    大公艺术网    人民美术网    99字画网    中国花鸟画网    中华文房四宝网    中国书法家网    中国画坛网    书艺公社    博宝国画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九州书画网    北京国画艺术网    中国书画网    翰墨书画网    成功书画家网    九九艺术网    美术中国    雅昌艺术网    月雅书画中国    出山网
客户服务: 收藏 养生 书画      电话:010-67187986 010-67193911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首页广告费用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版权所有 华夏五千网 京ICP备0903683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