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5000文化网>>国宝鉴赏 |
 |
|
|
身份成谜的国宝全球找不到第二件!
|
|
发布时间:
2025-08-15
|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
浏览次数:168次 |
------------------------------------------------------------------------------------------------------------ |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有一个问题常让讲解员陷入“选择困难”。当被问及哪件是镇馆之宝,工作人员会先感叹馆藏18件国宝的难以取舍,每一件都是无价传承。 硬要选的话,那就是镶金兽首玛瑙杯吧!
当年何家村窖藏一出土,撼动整个文物界,甚至被人调侃:“能换半个香港。” 而这件玛瑙杯哪怕不懂文物,第一眼也会被深深吸引!它形似弯曲的兽角,长15.6厘米,以整块红玛瑙雕成,深红、浅红与乳白三色天然交织,如凝固的霞光。 杯口宽大,末端却雕成兽首:圆瞪的双目似牛,头顶却生出一对盘旋的羚羊角。 更精妙的是兽嘴处镶着一枚金帽,金光灼灼,与玛瑙的温润形成强烈对比!
这种设计并非随意,唐代玉匠对材料有着近乎虔诚的尊重。他们发现这块玛瑙小端色泽深浓,便顺势雕为兽首,粗端纹理竖直,恰好化作杯口。 尤其兽眼处,工匠利用玛瑙自带的黑白俏色,寥寥数刀便刻画出目光如炬的神态,堪称“天工与人巧的共谋”。 若细究其来历,那就头疼了!中国虽产玛瑙,但以白、黄为主,如此艳丽的红白缠丝玛瑙,史书明确记载多来自波斯(今伊朗)、拂菻(东罗马)或康国(乌兹别克斯坦)。
《旧唐书》更留下关键的线索:开元十六年(728年),大康国曾向唐朝进献“兽首玛瑙杯”。 玛瑙杯底部设有酒流,镶金帽实为可拆卸的塞子,这种结构正是西方“来通”(Rhyton)的典型特征。 来通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被视为通神的圣器。人们相信用它饮酒可避毒,一饮而尽则是致敬酒神的仪式。 当来通沿丝绸之路传入中亚,粟特人将其转化为金银兽首杯。而这件玛瑙杯,极可能是粟特艺术与唐代工艺交融的产物。
关于它的诞生,学界至今争论不休:是西域使臣进贡的国礼?旅居长安的粟特工匠定制?亦或者唐代匠人用进口玛瑙仿制的“来通”? 无论如何,兽嘴金帽卸下时酒液倾泻的瞬间,丝路上文化奔涌的图景已清晰浮现出来,大唐万国来朝名不虚传! 玛瑙杯的不可替代,在于它汇聚了太多唯一性。 首先是材质唯一,唐代俏色玉雕仅此一件,全球找不到第二件!三色缠丝玛瑙的天然纹理,后世再未重现。
然后兽首肌肉的力道、兽角的螺旋曲线,甚至唇边胡髭的精细,均代表唐代玉雕的最高水平。 更重要的是文明见证,它是可触摸的“丝路缩影”,凝结了7~8世纪欧亚大陆之间的艺术对话,历史意义太重要了。 正因这种稀缺性,2002年它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64件文物名录,成为真正“抵得香港半壁”的国宝。
何家村窖藏出土金银器、宝玉石等千余件文物,其主人身份仍是悬案。窖藏位于唐长安城兴化坊,推测可能是邠王李守礼府邸,或是皇家库吏刘震在783年兵变中仓促掩埋的皇家珍宝。 耐人寻味的是,部分器物上的“墨书”详细记载药物重量,这表面埋藏前的清点极为从容不迫!仿佛主人坚信,等动荡平息后必将取回自己的宝藏。 然而,历史终究没给他机会!等重见天日之时,已经跨越了十二个世纪。
|
------------------------------------------------------------------------------------------------------------ |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工作人员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文关键字:国宝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