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华夏5000文化网>>养生文化
  
浅析古代茶馆大起大落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5-07-28 来源: 谨礼墨花   作者: 浏览次数:714次
------------------------------------------------------------------------------------------------------------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从它出现之时便围绕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茶文化发展带给我们一种另类的艺术体验,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传播至世界各地。

而茶馆便是茶文化的发展所衍生出来的载体,其发展历程有着巨大的文化研究价值。

自古以来,茶馆被中国民众视为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之一,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

如茶寮、茶肆、茶亭等雅称,出现于文献或诗词当中。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国茶馆的起源和发展。

茶叶

01.茶饮和售茶的起源

被称为“茶圣”的陆羽在《茶经》中有云:“茶者,南方之佳木也。”

茶树为灌木或小乔木,多产于长江以南的山区之中。《茶经》中陆羽将茶树的外形、产量、品种等做出了详细的记录和分类。

茶又称茗,如今全球范围内对茶这个词基本都来自中国,欧洲大部分国家对茶的发音都由我国闽南方言演化而来。中国茶业,基本都在南方城市中发展和种植。

根据古籍中记载,我国古代并没有“茶”这个字,与之形似的字是“荼”。

“荼”最早出现于《诗经》,结合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荼”所指的是一种带有苦味的叶子。

《尔雅》中的“荼”,其中一项释义便是茶树。

《诗经》中,茶并不作为饮品使用,它被称为“苦菜”,多用作比喻。

《诗经》

而《华阳国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时,有蜀地之人将茶献供与周武王。

但此时的茶仍旧不被当作饮品,而是在某些特殊场合中被当做祭品使用。

到了汉代,汉武帝派遣官员于各地,发现夜郎集市上茶被作为日常用品售卖。

西汉时期另一部书籍《僮约》中也有提到“烹茶尽具”,视为存于如今比较可靠的茶文化资料。

《僮约》撰于汉宣帝时期,比陆羽的《茶经》早了许多年。

被视作茶文化历史中非常重要的文献,又有记载称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开始出现品茗的行为。

从这里可以看出,全国各地开始出现饮茶这一行为是在秦国统一巴蜀之后。

所以通过这些文献的记载,证明茶被作为饮品是在秦汉时期开始的。

而最早以茶饮作为主要销售目的行业是露天摊位的形式出现的,其被视作茶馆的原型。

唐朝时期的茶摊

通过晋代诗文《登成都楼》,我们可知在晋代就已经出现了售卖茶饮的活动。

这种露天的茶摊相对比较简易,并没有固定的场所,常常边走边卖。

在一些文人眼中,这种以自然为店铺的特别商业空间,是有“提壶赘茗”之雅称的。

到了唐代,大型城市的市集、商业街出现了专门售卖茶叶的店铺。此时的茶业已经初步发展出规模,这时茶馆也应运而生,开始走进大众的生活。

到了宋朝,放开了宵禁,茶馆在经济推动之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因为帝王对民生经济的宽容,宋朝民间突然出现了不少茶馆。

《梦梁录》中所记:杭州城中茶肆次栉开张,茶肆中顺应季节摆放插花,四壁悬挂名人字画,贩售各种茶汤。

由此可见,到了宋朝,民间的饮茶风气已经非常浓厚了。宋朝上下之所以对饮茶十分热衷,其背后的原因便是当权者的重视。

朝廷中设立专事管理茶饮行业的机构,并专门制定饮茶的礼仪制度。

《清明上河图》中的沿河茶馆

正因如此,宋朝民间的茶馆环境考究,对于时人来说,饮茶是极为风雅的事。

宋朝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推动了后世茶馆的发展方向。到了明清时期,茶馆的发展到达了鼎盛,几乎全国各地都有。

这时茶馆的功能比前朝来说,有了多种多样的选择,在当时的大型城市中,茶馆成了许多人首选的社交场合。

那时有些地方的茶馆与澡堂连在一起,白天在茶馆与友人聊天喝茶,晚上便去澡堂泡澡放松。

到了民国时期,因为当时的社会变得极不稳定,战争、侵略不断滋扰着华夏土地。这个时期的茶馆,便成了人们了解新闻、讨论时事的场合。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又经历了种种特殊时期,茶文化和茶馆变成了被人唾弃成了“封建遗古”。

这时的城市之中,茶馆几乎见不到,但是在农村或偏远小镇,茶馆依然是人们平时喜欢去的地方。

新时代风潮来临,茶文化被人们重新捡了起来,并受到了上级的重视。

茶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时的茶馆糅合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两相结合之下创立了一种新的茶馆模式。

现在茶馆

02.茶馆功能

茶馆从出现到如今,已经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

最开始的茶馆只是路边一个简易的移动摊位,供来往行人歇脚解渴,这种茶摊被视为茶馆的雏形。

到了唐朝,经济上行致使茶业开始转向规模化,售卖茶叶的店铺提供给客人休息品茗的空间。

宋朝开始,茶馆成了独立的商业空间,除却饮茶之外又附加了不少娱乐活动。随着朝代更迭,茶馆变成了人们传递情感、传递文化艺术的功能性场合。

到了如今,茶馆以新的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并结合了不同文化进行创新。

茶馆作为传播茶文化的重要部分,它便是茶馆可以一直发展的绝对支撑。

茶馆的功能及随茶文化衍生出的周边产品,增添了茶馆内部环境的文化氛围之外,也在侧面也影响着室内设计艺术的发展。

从宋朝开始,茶馆室内布置名人字画和艺术品,并加入了曲艺、评书等娱乐项目。

古代茶馆

在年节或特殊时间里,一些茶馆还会承办古董拍卖或品鉴活动。现今一些茶馆中也会承办展览、拍卖或古董交流活动。

在《东京梦华录》《梦梁录》等典籍中都有关于茶馆的记录,这个时期的茶馆随着人口流动普及至村镇。

宋朝茶馆的经营方式已经有了很完善的制度,大部分茶馆雇佣人手为顾客服务。除却普通员工之外,还会雇用茶博士驻店,为顾客进行茶文化方面的服务。

茶博士是大型城市中出现的一种特殊工种,专事煎茶、点茶等观专业性职业。

随着人们对茶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对饮茶活动的喜爱,茶博士的分工也日渐细化。

宋朝的茶馆非常讲究室内空间的装饰性,除却前文提到的字画和艺术品外,一些茶馆中还有“仙桥”等,供茶客观赏。

这些别致的装饰美化了茶馆环境,令这种场所有了独特的艺术感。

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茶馆为了互相竞争、招揽生意,先是增设了乐室,以供茶客欣赏乐曲。

茶圣陆羽

后来茶馆又请来歌女,在茶客们品茗之时唱歌助兴。

在当时,民间艺人也会常常进入茶馆驻唱。因为艺人的出现,一些茶馆还会接收学习唱歌或乐器的诸司下直。

到了夜间,夜市开启之后,茶馆便会安排专业人士说书。除却歌曲说书之外,还会不定时安排博弈活动。

《松漠纪闻》中记载,北方的茶楼中设有双陆棋,南方则会设置围棋。宋朝的茶楼文化十分发达,离不开这一时代茶馆种类繁多的缘故。

为了满足茶客的需要,并增创收入,茶馆行业的分工也愈发细致,并不断创新。

宋朝茶馆逐渐变为综合性场所,除却茶客在茶馆内品茗之外,还提供外送和售卖茶叶的服务。并且,除却贩售类服务之外,还与客店、伎馆、澡堂一同营业。

这种综合服务体现了宋朝商业发展的迅速和人们对休闲娱乐的需要。

宋朝茶点

不仅如此,茶馆也成了当时传播信息的重要场所。

去茶馆消费的茶客来自五湖四海,并且身份各不相同。因此,社会上各种信息和传闻在大家品茗的过程中得到了传播。

所以,茶馆就成了人们打探消息、收集信息的重要途径。我国古代茶馆从唐朝到清末,经历了从北方转移至南方的过程。

从《封氏闻见记》中可知,茶馆最初是从山东发源的,再逐渐传播到长安。一些唐宋时期的小说中,多有提到北方茶馆,与文献记录相符。

到了宋朝,京都由北方向南方转移,杭州的茶馆便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明朝时期,南方大小城市都有了茶馆,而北方茶馆除却京城之外便逐渐衰落。到了清代,茶馆发源地山东却几乎看不到茶馆的身影。

从历代经济中我们可以发现,茶馆是商业发达的产物,茶馆的南移正好与经济的南移是一致的。

我国茶馆的发展历程共有四个阶段,唐朝是它萌芽之初,只局限于北方,并未脱离一开始解渴的用途。

到了宋朝,随着经济和饮食文化的发展,开始往多功能性发面发展。

但这个时候的茶馆仍旧处于社会阶级中下层,为官入仕的人们不会随便出入。宋朝虽然对茶文化极为重视,而茶馆却成了不入流的地方。

茶百戏

03.茶馆衰落

到了明代,茶馆的装修和茶类品种得到了更新,“雅”成了它的代名词。此时人们饮茶,已经开始讲究水质、茶叶品种和饮茶器具等。

士大夫们也不再将茶馆视为“不入流”的地方,反而在诗句或文章中“推荐”茶馆。

到了清朝,旗人对茶馆非常感兴趣,常常出入茶馆了解源远流长的茶文化。

此时的茶馆彻底变成以品茗为娱乐的文化氛围,茶馆也褪去浮华,变成最初简单的模样。

而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饮食中必不可少的种类,借助饮茶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到了清末,随着西方文化进入,一些茶馆也逐渐有“西化”的现象。这些西化的茶馆摈弃了我国传统的装修风格,改为西方当时流行的风格。

这一改变,让茶馆失去了它曾经的清雅,变得不伦不类,充满了怪异。

晚清茶馆

西方文化的进入不仅改变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东西。

这使得茶馆脱离了从前的艺术性和文化性,成了吸食鸦片、狎妓赌博的伤风败俗的场所。

终日流连于这样的茶馆之中,丢失了对文化的尊重,也让自己一点点堕落下去。此时的茶馆文化已经走向没落,清朝之后,茶馆已不再是传播文化的场合。

再加上后来的种种变化,茶馆彻底枯萎在华夏土地上。茶馆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任何一个时期都影响着当时民众的生活方式。

随着多年的茶文化发展,茶馆的多功能让它变成雅俗共赏的地方。

休闲消遣之余,推动饮食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也成了茶馆特殊的原因。茶馆文化成了我国特别的民族特征之一,并影响了如今人们对茶文化的了解。

------------------------------------------------------------------------------------------------------------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工作人员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文关键字:古代茶馆

友情链接

篆刻艺术网    西冷印社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    书法经纬网    江苏书画家网    美术中国    里外艺术网    书法屋论坛    中国国家画院    书画电视频道    中国画家网    大公艺术网    人民美术网    99字画网    中国花鸟画网    中华文房四宝网    中国书法家网    中国画坛网    书艺公社    博宝国画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九州书画网    北京国画艺术网    中国书画网    翰墨书画网    成功书画家网    九九艺术网    美术中国    雅昌艺术网    月雅书画中国    出山网
客户服务: 收藏 养生 书画      电话:010-67187986 010-67193911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首页广告费用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版权所有 华夏五千网 京ICP备0903683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