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华夏5000文化网>>中医养生
  
蒲公英+白蒺藜清肝明目赶走眼部不适!
  
发布时间: 2025-07-25 来源: 俞教授谈眼疾   作者: 浏览次数:798次
------------------------------------------------------------------------------------------------------------
各位朋友,我是俞兴源,一名中医眼科医生。每天在诊室里,听得最多的抱怨就是:“医生,我眼睛又干又涩,还痒得难受!”、“看东西越来越模糊了,还动不动就红血丝!” 这可不是个例,在这个手机、电脑不离手的时代,眼睛的负担实在太重了!

中医有句话叫“肝开窍于目,受血而能视”。简单说,我们的眼睛能看清东西,全靠肝血滋养和肝气的调节。但您想啊,咱们整天盯着屏幕、书本,气血就不断地往眼睛这里“加班”输送。时间一长,就像路口堵车一样,气血在眼部壅堵住,散不开了!气堵久了就容易化“火”,这股火气灼伤眼睛里的细小血脉,眼白就布满红血丝;血被火热煎熬,就容易生“风”,眼睛就会觉得干、痒、甚至刺痛。长期耗用,肝血不足,还会导致视力模糊。
对付这种现代人常见的眼部烦恼——无论是干眼症、眼疲劳、红血丝、干痒刺痛,还是视物模糊——我常推荐一个简单有效、经济实惠的小方子。它只有两味药:蒲公英和白蒺藜。别看它简单,效果却常常让人惊喜,而且成本非常低。

这对“两口子”怎么用?

煎水喝:取蒲公英、白蒺藜各20克**(这是常规用量,医生会根据个人情况调整,比如热象重的可用到50克),加水煎煮。每天1剂,分早晚2次温服。

打粉冲服:将两味药按等比例(比如1:1)打成细粉。每次取药粉约5克(大约一平勺),用温开水冲服,每天2次。

(提示):味道可能微苦,可以接受的话,效果更直接。如果怕苦,药汤里可以加少量冰糖或蜂蜜(糖尿病患者慎加糖)。

为什么这对组合效果这么好?

它们俩配合,一个主“清”,一个主“疏”,专门针对肝经风热或虚火实热引起的各种眼部不适,可以说是“黄金搭档”:

1. 蒲公英(黄花地丁) - 清肝火的“灭火员”

性子:味微苦、甘,性偏寒凉。入肝、胃经。

本事:擅长**清泻肝火、疏散风热**。肝火旺了,上冲到眼睛,引起红、肿、热、痛、干涩、视物不清?蒲公英就能把这股“火气”往下压、往外散。特别适合长时间看屏幕、用眼过度导致的眼疲劳、干涩和视力模糊。

民国名医张锡纯在他的医书里就特别推崇蒲公英治眼病,无论是眼睛肿痛、长红丝(赤脉络目)、胀痛甚至牵连头痛、怕光流泪,只要是“火”(虚火实热都行)引起的,用鲜蒲公英(或干品减半)煎汤内服加熏洗,效果显著。这个经验对老年人眼干痒、年轻人眼疲劳都很有用。

现代研究发现蒲公英含有有机酸、黄酮类等成分,能帮助抑制细菌病毒,对结膜炎、角膜炎等炎症有辅助作用。它还富含维生素A(对夜盲症好)、维生素C和叶黄素,这些都是眼睛需要的“营养”,能保护视神经,缓解干眼。

2. 白蒺藜 - 疏肝明目的“疏通工”

性子:味辛、苦,性平。主入肝经。

本事:擅长平抑肝阳、疏解肝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用眼过度不仅生火,还会耗伤肝血。肝血不足了,就容易产生虚热(血虚生热)。白蒺藜能疏通肝的气血,把郁滞疏散开,把上亢的肝气平抑下来,同时它的“祛风”作用能很好地止眼睛的痒。对于肝经风热或肝血不足虚热引起的目赤红肿、视物模糊、见风流泪,效果很好。

市面上有个经典中成药叫“明目蒺藜丸”,里面的主将就是白蒺藜!这个药能治多种眼病,从肝肾不足到风热上扰,都管用,说明白蒺藜在眼科确实是个“多面手”。

“两口子”齐心,其利断金!

蒲公英负责把肝火、热毒清下去,白蒺藜负责把肝的气血疏通开、把风邪赶走、止住烦人的痒。两味药协同作用,清肝明目、祛风止痒的力量就大大增强了。很多朋友反馈,有时喝上一顿,眼睛的干、痒、红就能明显缓解!对于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伴随的眼部不适,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加上这对“黄金搭档”,也能显著改善眼部症状。

重要提醒:用前必看!

虽然这个小方子简单有效,但中药使用讲究辨证,也有禁忌:

蒲公英偏寒:平时脾胃虚寒(容易拉肚子、怕冷、吃凉的就不舒服)、低血压的朋友要谨慎使用,或需配伍其他温中药,或在医生指导下减量。

白蒺藜能疏泄活血:孕妇应避免使用。阴虚火旺(表现为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特别明显者,单用或过量也可能耗伤阴液,需谨慎或配伍滋阴药。

辨证加减更有效:

如果感觉是“虚火”为主(口干舌燥、手脚心热),可以在方子里加点生地(比如10-15克)来滋阴降火。

如果是“实火”特别旺(眼睛红肿痛厉害、口苦、便秘),可以配合点黄芩、连翘(各10克左右)加强清热力量。

蒲公英配白蒺藜,最适合的是现代人常见的因用眼过度、肝火偏旺(或兼有风热)导致的眼部问题。使用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或中医眼科医生,根据您的具体体质和症状判断是否适合、以及如何调整剂量或配伍。安全有效地使用,才能让这对“黄金搭档”发挥最佳效果!

------------------------------------------------------------------------------------------------------------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工作人员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文关键字:蒲公英

友情链接

篆刻艺术网    西冷印社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    书法经纬网    江苏书画家网    美术中国    里外艺术网    书法屋论坛    中国国家画院    书画电视频道    中国画家网    大公艺术网    人民美术网    99字画网    中国花鸟画网    中华文房四宝网    中国书法家网    中国画坛网    书艺公社    博宝国画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九州书画网    北京国画艺术网    中国书画网    翰墨书画网    成功书画家网    九九艺术网    美术中国    雅昌艺术网    月雅书画中国    出山网
客户服务: 收藏 养生 书画      电话:010-67187986 010-67193911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首页广告费用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版权所有 华夏五千网 京ICP备0903683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