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我是俞兴源,一名中医眼科医生。每天在诊室里,听得最多的抱怨就是:“医生,我眼睛又干又涩,还痒得难受!”、“看东西越来越模糊了,还动不动就红血丝!” 这可不是个例,在这个手机、电脑不离手的时代,眼睛的负担实在太重了!
中医有句话叫“肝开窍于目,受血而能视”。简单说,我们的眼睛能看清东西,全靠肝血滋养和肝气的调节。但您想啊,咱们整天盯着屏幕、书本,气血就不断地往眼睛这里“加班”输送。时间一长,就像路口堵车一样,气血在眼部壅堵住,散不开了!气堵久了就容易化“火”,这股火气灼伤眼睛里的细小血脉,眼白就布满红血丝;血被火热煎熬,就容易生“风”,眼睛就会觉得干、痒、甚至刺痛。长期耗用,肝血不足,还会导致视力模糊。
对付这种现代人常见的眼部烦恼——无论是干眼症、眼疲劳、红血丝、干痒刺痛,还是视物模糊——我常推荐一个简单有效、经济实惠的小方子。它只有两味药:蒲公英和白蒺藜。别看它简单,效果却常常让人惊喜,而且成本非常低。
这对“两口子”怎么用?
煎水喝:取蒲公英、白蒺藜各20克**(这是常规用量,医生会根据个人情况调整,比如热象重的可用到50克),加水煎煮。每天1剂,分早晚2次温服。
打粉冲服:将两味药按等比例(比如1:1)打成细粉。每次取药粉约5克(大约一平勺),用温开水冲服,每天2次。
(提示):味道可能微苦,可以接受的话,效果更直接。如果怕苦,药汤里可以加少量冰糖或蜂蜜(糖尿病患者慎加糖)。
为什么这对组合效果这么好?
它们俩配合,一个主“清”,一个主“疏”,专门针对肝经风热或虚火实热引起的各种眼部不适,可以说是“黄金搭档”:
1. 蒲公英(黄花地丁) - 清肝火的“灭火员”
性子:味微苦、甘,性偏寒凉。入肝、胃经。
本事:擅长**清泻肝火、疏散风热**。肝火旺了,上冲到眼睛,引起红、肿、热、痛、干涩、视物不清?蒲公英就能把这股“火气”往下压、往外散。特别适合长时间看屏幕、用眼过度导致的眼疲劳、干涩和视力模糊。
民国名医张锡纯在他的医书里就特别推崇蒲公英治眼病,无论是眼睛肿痛、长红丝(赤脉络目)、胀痛甚至牵连头痛、怕光流泪,只要是“火”(虚火实热都行)引起的,用鲜蒲公英(或干品减半)煎汤内服加熏洗,效果显著。这个经验对老年人眼干痒、年轻人眼疲劳都很有用。
现代研究发现蒲公英含有有机酸、黄酮类等成分,能帮助抑制细菌病毒,对结膜炎、角膜炎等炎症有辅助作用。它还富含维生素A(对夜盲症好)、维生素C和叶黄素,这些都是眼睛需要的“营养”,能保护视神经,缓解干眼。
2. 白蒺藜 - 疏肝明目的“疏通工”
性子:味辛、苦,性平。主入肝经。
本事:擅长平抑肝阳、疏解肝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用眼过度不仅生火,还会耗伤肝血。肝血不足了,就容易产生虚热(血虚生热)。白蒺藜能疏通肝的气血,把郁滞疏散开,把上亢的肝气平抑下来,同时它的“祛风”作用能很好地止眼睛的痒。对于肝经风热或肝血不足虚热引起的目赤红肿、视物模糊、见风流泪,效果很好。
市面上有个经典中成药叫“明目蒺藜丸”,里面的主将就是白蒺藜!这个药能治多种眼病,从肝肾不足到风热上扰,都管用,说明白蒺藜在眼科确实是个“多面手”。
“两口子”齐心,其利断金!
蒲公英负责把肝火、热毒清下去,白蒺藜负责把肝的气血疏通开、把风邪赶走、止住烦人的痒。两味药协同作用,清肝明目、祛风止痒的力量就大大增强了。很多朋友反馈,有时喝上一顿,眼睛的干、痒、红就能明显缓解!对于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伴随的眼部不适,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加上这对“黄金搭档”,也能显著改善眼部症状。
重要提醒:用前必看!
虽然这个小方子简单有效,但中药使用讲究辨证,也有禁忌:
蒲公英偏寒:平时脾胃虚寒(容易拉肚子、怕冷、吃凉的就不舒服)、低血压的朋友要谨慎使用,或需配伍其他温中药,或在医生指导下减量。
白蒺藜能疏泄活血:孕妇应避免使用。阴虚火旺(表现为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特别明显者,单用或过量也可能耗伤阴液,需谨慎或配伍滋阴药。
辨证加减更有效:
如果感觉是“虚火”为主(口干舌燥、手脚心热),可以在方子里加点生地(比如10-15克)来滋阴降火。
如果是“实火”特别旺(眼睛红肿痛厉害、口苦、便秘),可以配合点黄芩、连翘(各10克左右)加强清热力量。
蒲公英配白蒺藜,最适合的是现代人常见的因用眼过度、肝火偏旺(或兼有风热)导致的眼部问题。使用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或中医眼科医生,根据您的具体体质和症状判断是否适合、以及如何调整剂量或配伍。安全有效地使用,才能让这对“黄金搭档”发挥最佳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