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华夏5000文化网>>养生文化
  
古代茶叶造假怎么办?
  
发布时间: 2025-07-24 来源: 安先生   作者: 浏览次数:504次
------------------------------------------------------------------------------------------------------------
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茶叶源于中国,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了,茶的发现与种植以及饮用延伸出了丰富的茶文化。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在中国古代的各种小说中,不论是唐宋还是明清,茶叶都是必不可少的角色。但是有买卖就有造假,中国古代茶叶造假方面也是屡禁不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中国古代茶叶的造假及其治理的历程吧! 其实中国的茶叶历史十分的悠久,可以追溯到周朝的时候,但是当时的茶叶并不是和现在一样十分的普遍,当时的茶叶可以说是一种奢侈品,很多人都并不知道茶叶的存在,更别说喝茶了。 茶叶的广泛流传可以追溯到唐代,随着茶叶生意的兴盛就产生了茶叶造假的行业。各种黑心商贩在茶市中造假贩假,令人防不胜防。 (一) 唐代,茶叶开始普及,造假行业起步,政府的监督力度不够 1. 造假方式 唐代以前茶叶并不普及,甚至很多的人并没有喝过茶。至唐代的时候饮茶之风大起。其实唐代的饮茶一开始只是在南方盛行,在北方基本上并不是很常见喝茶,后来一位禅师将饮茶之风传至中国北方,极大的推动了南茶北运,使得中国各地区开始饮茶。 在唐代虽然人们已经开始饮茶了,尤其是唐代中期之后饮茶之风尤其盛行,但是总的来说还是起步阶段。唐代时期实行了榷茶法,即“加茶榷”,“茶榷”就是茶叶税,这个制度使得官府尽收茶利,民不得私卖。

由于征税的原因,导致茶叶的价钱升高,再加上茶叶的大规模制作也刚刚起步,茶叶造假的方法也比较粗略,在陆羽的《茶经》中记载了一种茶叶造假方法“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实成茶主要是在春季,春茶是十分的珍贵的,如果以夏季的茶来充当春季的茶并且再参杂进去“卉莽”那么就可以以次充好,生产的成本就大大的降低了,但是价钱却和春茶一样,不法商贩可以从中谋取暴利,但是这样的茶让人们喝了会生病,可见那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利益,制造假茶,害人不浅。 “卉莽”在《本草拾遗》中有所记载,其实是槐树和柳树的叶子。由于唐代的时候人们对茶的认识并不是十分的深入,所以用槐树以及柳树的叶子充当茶叶的这种手法得以施行,那些不法商贩也正是钻了这个空子,才能够用这种粗糙的手法造假。 2. 唐代缺少治理方法 但是可惜的是唐代并没有明确的有关茶叶造假的法律,只有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主要是针对商家售卖假药、坏猪肉等致人死亡或者是生病,对于茶叶造假并没有专门的成文法律。 (二) 宋代茶叶大盛,造假行业十分猖狂,政府设置了专门打击假茶的立法 1、造假方式 宋代时期,人们喝茶的风气更加的普遍了,很多农人在田间劳作的时候都会带着茶叶喝,随着茶叶的普及可以知道造假行业也越来越猖狂了。

当时,宋代的茶叶分两种,腊茶和草茶,腊茶的质量很高,监督力度很大,并且造假很难,所以宋代的茶叶造假主要集中在了草茶中,草茶的级别比较低,是低等茶,造假比较容易。 宋代的茶叶造假技术较唐代有所进步,唐代主要是用槐树和柳树的叶参杂在真正地茶叶中,到了宋代,茶叶造假分为两种形式: 1、 在真茶中加入一些茶梗以及其他树的叶子或者说是木屑等来增加茶叶的量,使得茶叶更多,得以买得更多钱。 2、 利用其他树的叶子仿制茶叶,以假充真。 其中第二种方法可以说是已经丧尽天良了,第一种方法造出的茶叶叫做“掺杂茶“,很多商贩都是在向政府交税的时候的茶叶检查时就已经将茶叶中掺杂了茶梗、碎茶叶等杂质,使得茶量增大,这些行为屡禁不止。 用第二种方法造假茶的商贩也是大有人在,用第二种方法制造的假茶可就是名副其实的假茶了·,宋代时期的温州地区就已经出现了温桑茶,这种茶叶是用桑树叶制造的,这种造假茶屡禁不止,历经了多代依旧存在。其实这些造假茶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应对官府的榷茶税,虽然政府的苛税实在是令人叫苦不迭,但是这样的以造假来应对真的是害人不浅。 2、政府法令治理

当时的宋代政府为了保证税收,不仅设立了一系列的防止偷漏税的法律外,也设立的防止茶叶造假的法律。北宋太宗就设立禁止售卖假茶的专门的法令,在《宋史》食货下五中有所记载:如果有人贩卖假茶,卖一斤杖打一百,如果售卖假茶到达了二百斤以上那就要被弃市了,弃市是古代的酷刑,就是在闹市被砍头,可谓是十分的严苛的法律了。 但是,即使法律以及如此的严苛了仍然又造假的现象产生,屡禁不止。后来为了禁止温桑茶又有了“民造温桑伪茶,比犯真茶计直十分论二分之罪”“民撷取草木叶而为伪茶者计其直从诈欺律盗论,仍比真茶给赏之半”等法律,可见宋代禁止假茶的法律十分的严苛。并且在私茶法中还鼓励告发,鼓励民间举报私茶以及造假。 并且当时政府还有一套检验是否是造假茶的方法:宋代的宋用臣发明了水磨法来检验茶的真假。由官府利用水磨磨制茶叶,茶农、茶商不得私自磨茶。虽然这种水磨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还是有些茶商用豆粉来掺在其中,冒充茶叶,政府为了杜绝这种行为的发生鼓励告发者,并且奖励告发者重金。 (三) 元明时期,造假手段更加高明,政府立法更加完备 1. 造假方式 到了元代,由于政府征收的茶税更加的高昂,所以市面上出现了一种假茶叶,名字叫做还魂茶,还魂茶顾名思义,就是将已经用过的茶叶“还魂”。将已经泡过的茶叶晒干后,加雌黄、花青以及熟石膏等物品,炮制而成的假茶叶。 这种茶叶从元代兴起之后,屡禁不止,一直到了清代和中国近代还是在市面上可以见到。并且在此时期还出现了黑茶等,也都促进了假茶的发展。并且,这些假茶商将炮制还魂茶所用的原料称作“干茶”,并且形成了“干茶”买卖链。

而明代茶马互市大盛,商人们的茶叶贸易更加繁荣,茶马古道大家都很熟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商人们铤而走险,售卖私茶假茶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屡禁不止。 2. 政府完善法令 元代的法令主要承袭宋代,到了明代时期,政府又在一系列打击私茶的法制中同时发布了禁止制造假茶的法令,较之宋朝更加的完善,其中对于制假售假的茶叶的量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惩罚,尤其是五百斤以上的售假卖假惩罚就已经十分严重,并且牵连很大,不仅售卖假茶的人要受到惩罚,就连买假茶不检查的店家也会受惩罚,而到了一千斤以上就要永远充军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还只是售卖假茶的惩罚,在明朝法令规定中如果售卖私茶是与售卖私盐一样定罪的,要知道,售卖私盐是可能掉脑袋的,但是这些不法的茶商为了牟取利益还是铤而走险走上了造假走私的道路。, 政府在为了防止茶农茶商的买私茶、造假茶行为发生,大多都承袭了宋朝的制度,对不法商贩进行严厉的打击,并且在明朝时期,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打击售卖假茶的行为,这个机构叫做“紫阳茶坊”。

茶坊的设立在了紫阳县,紫阳位于茶马贸易的必经之路,政府在这里设立茶坊主要是为了防止一些茶贩在湖南购买价格低廉的黑茶之后掺假造假,以次充好,混在高价茶叶之中售卖。茶坊检查茶叶真假的方法主要是官员对来往的茶商进行盘查,并且取他们的茶来煮制,通过这种方法来检验茶的真假。 在实行紫阳茶坊之后,为了加大防止走私制假的力度,官府提出了一个方法:引单号簿制度。这种制度有点类似与我们现在的登记制度,它要求茶商在购茶之前就要在官府登记自己要买多少斤的茶叶,并且将登记好的斤数发送给当地的政府,以便当地的官员进行检查以及征税。这个制度和紫阳茶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茶商走私以及造假的行为。 (四) 清朝时期,对外贸易时也售卖假茶,政府防止售假的手段更加的成熟 1、造假方法 清朝时期,较之前几代造假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在对外贸易上,清朝,尤其是道光以后中国国门被打开了,茶叶的对外贸易更加频繁了,假茶的贸易也就扩展到了国外。 清朝制造假茶的技艺更加的高超,一共有两种假茶都很出名。一种是再焙茶,它的做法和元明时期的还魂茶很像,但是在制造技法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当时的小说中都有记载。另一种是水平茶的造假。 水平茶是一种品质较高的草茶,在对外贸易中很受欢迎,所以很多商人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进行制假售假的活动,造假手段也层出不穷,如用茶末和米浆和成丸状来充当芽茶卖出,用青色染料对已经泡过的茶进行染色,使得从外观上看不出区别但是泡之却全无茶味。

2、政府创新了方法 清朝在承袭前制的基础上,对打假还有了创新。清朝海关对于假茶的治理中有一种创新的手法,实行了比明朝引单号簿制度更加的先进。在海关,首先是分发牌照,并且要对商品进行核对,茶叶和牌号如果对不上就要受到惩罚。清政府的海关采取的是抽查制度,有专门官员进行抽查,一旦查出有不符实的情况出现就要进行要进行严厉的打击。 其实历代对于假茶的治理都已经很严厉的,但是还是有很多人顶风作案,铤而走险,都是因为其中可以得到利益,而现如今假茶依然存在,尤其是高档茶叶的造假现在也是层出不穷,所以我们不仅应当擦亮自己的眼睛,而且应当联合政府一起抵制这种行为。 参考文献: 《宋史》 《本草拾遗》 《茶经》
------------------------------------------------------------------------------------------------------------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工作人员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文关键字:古代茶叶

友情链接

篆刻艺术网    西冷印社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    书法经纬网    江苏书画家网    美术中国    里外艺术网    书法屋论坛    中国国家画院    书画电视频道    中国画家网    大公艺术网    人民美术网    99字画网    中国花鸟画网    中华文房四宝网    中国书法家网    中国画坛网    书艺公社    博宝国画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九州书画网    北京国画艺术网    中国书画网    翰墨书画网    成功书画家网    九九艺术网    美术中国    雅昌艺术网    月雅书画中国    出山网
客户服务: 收藏 养生 书画      电话:010-67187986 010-67193911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首页广告费用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版权所有 华夏五千网 京ICP备0903683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