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5000文化网>>中医养生 |
 |
|
|
尽量少服用这4种中药
|
|
发布时间:
2025-07-15
|
来源:
孙医生课堂
作者: |
浏览次数:630次 |
------------------------------------------------------------------------------------------------------------ |
说到中药,很多人可能会立刻联想到“自然、无害”这些词汇。特别是在身体感到疲惫或亚健康状态时,某些常见中药总被当成一种“健康补品”,仿佛喝上一两剂就能补充精力、改善体质。许多长辈也乐于把家里囤的几味中药材推荐给晚辈,劝他们泡水喝、煮汤用,甚至日常用作保健品。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某些传统中药并非我们想象中的“无毒无害”。恰恰相反,滥用或长期服用某些中药,不仅达不到“补益”的效果,还可能对肝脏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举个例子,近年来的医学文献中多次提到一些患者,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在服用某些滋补类中药后,肝功能出现明显异常。部分人还认为自己喝的只是一种“药食两用”的中药,便不加节制地长期服用,结果却被医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那么,这类问题中药究竟有哪些?为什么这些中药对肝脏的危害会如此显著?
第一类中药:马兜铃酸含量高的中药材
马兜铃酸,一种源自自然界的植物化合物,常见于诸如关木通、青木香等传统中药材内。鉴于其对肾脏具有明确毒性,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多年前已将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视为高风险药物,并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然而,马兜铃酸不仅损害肾脏,研究也表明,它在肝脏内的代谢会产生高度活性物质,与肝细胞中的DNA直接结合,导致肝细胞坏死,甚至增加肝癌风险。一些患者抱着“清热利湿”的初衷长期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殊不知,他们的肝脏正在一点点受到侵蚀。
第二类中药:长期服用的大剂量雷公藤
雷公藤是传统中药中一味名气颇大的药材,因其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作用,被不少人用作风湿类疾病的辅助治疗。不过,雷公藤所含的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对肝细胞显示出强烈的毒性作用。短期适量服用可能无碍,但一些患者盲目追求效果,加大剂量并长期服用,就容易引发急性肝损伤,甚至演变为慢性肝炎。医学研究中曾记录过这样一位患者:因为关节炎症状频发,听从民间偏方每天服用自制的雷公藤煎剂。半年后,他被诊断出严重的肝损伤,并不得不长期服用保肝药物维持肝功能。
第三类中药:高毒性的川楝子
川楝子以“清热利湿、杀虫止痒”闻名,但这味中药并不适宜长期服用。川楝子内含的川楝素是一种具有神经及肝脏毒性的物质,若摄入过量,会引发肝细胞坏死,同时伴随着转氨酶水平的显著上升。尽管川楝子在中医经典方剂中确实有其作用,但它的使用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且多是短期内使用。现实中,有些人因为听信川楝子能够改善皮肤病或调理肠胃,便自行购买并泡水喝,结果不仅未见疗效,反而导致体检时肝功能异常,最后不得不住院治疗。
第四类中药:含有草乌或附子的制剂
草乌和附子是传统中药中典型的“有毒中药”,它们经过炮制后毒性有所降低,因此在某些经典方剂中仍有应用。然而,它们含有的乌头碱、次乌头碱等生物碱依然对肝脏有一定负担,尤其是未经正确炮制或自行配伍使用时,很可能因为超剂量或长期服用而引发肝损伤。更重要的是,许多患者认为这类中药能“祛寒止痛”,便擅自用之为日常补品,殊不知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肝细胞的中毒性坏死。
如何避免伤肝的中药使用方式?
首先,切勿将中药等同于“健康食品”。尽管部分中药兼具药物与食品的双重特性,但大多数中药的使用需基于明确的疾病症状和恰当的剂量控制。肝脏作为人体的代谢核心,无论是化学合成药物还是天然中药,进入体内后均需依赖肝脏进行解毒和代谢。若中药所含的毒性成分超出了肝脏的解毒极限,便可能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因此,切勿凭经验或听信偏方使用中药,特别是一些已被研究证实存在较高肝毒性风险的品种,必须谨慎对待。
其次,在选购中药时,应优先考虑正规渠道,并细心查看包装及药品说明书中的毒性警示。若说明书明确指出药材含有毒性,或强调需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方可使用,则切勿擅自尝试,以免发生意外。
最后,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尤为重要。长期使用中药的人群,尤其是患有慢性病或正在用中药调理身体的人,应至少每6个月进行一次肝功能检查,以便及早发现肝损伤的迹象,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中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在治疗多种疾病中确实功勋卓著。然而,它并非全然无害的自然补品。肝脏作为人体的关键器官,对药物的高度敏感性不容忽视。唯有在科学指导下,遵循合理且规范的使用原则,中药方能最大化地发挥其效用,同时有效规避“补品转为毒药”的风险。对于那些已被列入“伤肝黑名单”的中药,我们更应持谨慎态度。期望通过医学的深入解析及科学的数据支撑,能帮助读者更加明智地掌握中药的安全使用原则。
|
------------------------------------------------------------------------------------------------------------ |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工作人员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文关键字:中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