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华夏5000文化网>>国宝鉴赏
  
解码晋城古堡里的居住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4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浏览次数:525次
------------------------------------------------------------------------------------------------------------

晋东南山脉纵横,在太行、太岳、中条三山环绕之间,沁河、丹河两河纵贯晋城。在山河阻断的一些河谷中,一群沿着沁河而生的古堡因地制宜,或盘山而生,或绕水而建,从沁水端氏镇一直南延至阳城润城镇,形成规模庞大的古堡群——山西晋城古堡群。

  中国“堡”的文化悠久,从两汉开始的“坞”,到晚唐时期的“山寨”,客家人的“围楼、土屋”,川西地区的“碉堡”,再到边疆的“军堡”等等,堡在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形成不同的文化特色。而对于晋城的古堡群来说,村即是堡,堡即是村——作为居住用的村落,与军事功用的城堡合二为一是最大的特点。



  图为砥洎城内家家户户之间联通的过街楼。新华社记者 樊欣阳 摄

  湘峪古堡中迷宫般的“藏兵洞”与十多米高的城墙相连,一旦发生战事,藏兵洞内的人可以直接从城墙上的瞭望孔射击;皇城相府的“河山楼”高达百余尺,底层有深入地下的秘密通道;郭峪古城的七层碉楼“豫楼”上开设有四个火炮射口,设有专门的“小孔望远镜”,能清楚观察到百米以外大门口的动静,楼内的暗道可以直接通向城外;砥洎城内,街坊间以“过街楼”相连,平时独立成院,实则家家户户内部串成一统,可四通八达……



  图为砥洎城内的藏兵洞。新华社记者 樊欣阳 摄


  为什么晋城的村落竟然有如此精妙的军事防御设计?

  晋城市文联原副主席、晋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谢红俭说:“这里有钱、有文化,也有技术。”据谢红俭介绍,古泽州,即现在的晋城,素来以冶铁业为生,当地商业发达,又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人民生活富裕。明末农民战争遍布,大量流寇来到晋东南一带,频繁到生活富庶的泽州“打劫”。因而,为了免受流寇侵犯,以村落为单位的集体防御工事“村堡”诞生。

  晋城现有古堡117座,完整保留了明清时期古民居古村落的原貌,也是中国民间防御性村落的典范。同时,作为有集体意义的“村堡”,古堡有着“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精神,谢红俭认为,这是蕴藏在晋城古堡中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儿女在面对战乱动荡时体现出的集体精神与智慧。



  图为湘峪古堡中的藏兵洞。 新华社记者 樊欣阳 摄

  目前,晋城古堡群正在积极推进“古堡文旅”工作,用古堡的文化景观结合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等。2024年,皇城相府、湘峪古堡、郭峪古城、天官王府、海会寺、砥洎城、布政李府等景区的游客接待量达到253万人次,经营收入超过1亿元。郭峪古城景区经理王跃进介绍说,他们目前正在古堡内部因地制宜打造民宿,在古民居内部,专门搭建了独立的内装结构。这不仅充分保护了古民居,还能为入住宾客提供优质的居住体验。



  图为砥洎城用炼铁废弃后的坩埚铸建的城墙。 新华社记者 樊欣阳 摄

  在发展“古堡文旅”的同时,晋城古堡正在利用独特的古堡文化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现负责晋城古堡的申遗工作,晋城文旅局文物一科科长邢菲说:“我们对晋城古堡的文化价值很有信心,其中蕴含着中国古人浓厚的‘家国文化’,我们希望能够让世界看到晋城古堡这一文化标识。”

------------------------------------------------------------------------------------------------------------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工作人员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文关键字:晋城古堡

友情链接

篆刻艺术网    西冷印社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    书法经纬网    江苏书画家网    美术中国    里外艺术网    书法屋论坛    中国国家画院    书画电视频道    中国画家网    大公艺术网    人民美术网    99字画网    中国花鸟画网    中华文房四宝网    中国书法家网    中国画坛网    书艺公社    博宝国画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九州书画网    北京国画艺术网    中国书画网    翰墨书画网    成功书画家网    九九艺术网    美术中国    雅昌艺术网    月雅书画中国    出山网
客户服务: 收藏 养生 书画      电话:010-67187986 010-67193911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首页广告费用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版权所有 华夏五千网 京ICP备0903683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