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幕式现场
2018年8月10日上午11点,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在重庆宝顶山大足石刻博物馆正式开幕。
巴蜀大地上的石窟造像星罗棋布,规模浩大,在中国石窟群中独具特色。从魏晋南北朝至明清,陆续开凿了广元、巴中、夹江、邛崃、蒲江、内江、合川、安岳、大足等大大小小的石窟一千多处,成为世界石窟艺术宝库中一颗颗耀眼的明珠。
巴蜀石窟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内涵。佛教、道教、儒教以及民俗造像,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美学传统,超乎天地之外的意象世界,与充满人间情趣的娑婆现实,在虚幻与真实的交叠中,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境界。
深藏于巴山蜀水间的这些艺术瑰宝,如何从历史的烟尘中走入当代人的视野,不仅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也是艺术工作者的社会担当。西南民族大学承担的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以传承弘扬巴蜀石窟文化艺术、培养新时代创新型绘画人才为宗旨,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对视的桥梁。导师张敏杰、李青稞、李耘燕、朱沙、卓晓光、王长兴等,与培训班学员一道,风餐露宿,翻山涉水,创作了333件绘画作品,本展览从中精选出108件作品,吸取唐宋时期巴蜀石窟造像的精髓。通过这个展览,既让观众一睹了巴蜀石窟的风采,也让人们更多地去发现和深耕巴蜀文化这片沃土。

展览现场
19位项目导师,以教育者的开阔思维,从中国传统文化里找寻血脉相承的因子,心口相传,点化学子们在丹青斑斓中感悟文明的精髓。项目负责人李耘燕,心怀庄严神圣的使命感,十余载穿巡于巴蜀石窟之间,将文化遗产与当代艺术创作及教育相结合,点染出巴蜀石窟文化传承的新气象。
25位学员,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硕士、博士生,及任职于高等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师。他们怀着朝圣般的虔诚,沉浸在石窟艺术的丰富营养中,用油画、国画、漆画、综合材料等艺术手法,在全新语境中表达出对石窟的独特感悟。
西南民族大学校长曾明在开幕式讲话中强调,石窟是千年历史瑰宝,传承弘扬石窟文化艺术,能够建立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开展及展览的开放,正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会极好地助力巴蜀地区文化的发展; 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则表示,石窟不仅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更是滋养当代艺术创作的沃土,《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为传承、弘扬巴蜀石窟文化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并鼓励当代艺术家继续深挖巴蜀文化精髓;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区委常委、大足石刻研究院理事会理事长魏中武表示,此次展览是川渝两地协力合作,开展深度文化交流的一次展览,在推动大足文化发展事业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以传承石窟经典文化为宗旨,在各级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培养了一批石窟绘画的青年才俊,展览展现了巴蜀石窟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是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益探索。墨古承今,匠心造境,以此创作的作品必将具有一种本体意义的生命力,也必将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艺术体。其所传达的巴蜀之美、华夏之魂,还终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动人的演绎与传承。

嘉宾合影
虽然天气炎热,但是观众情绪高涨,对展览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观展现场气氛热烈。有观众表示:以当代绘画的形式对石窟进行传承和弘扬具有非常大的社会意义,《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老师、学员们的精神值得钦佩。
铁笔凿凿,古代匠师在山崖绝壁上造就了巴蜀石窟的璀璨;画笔如神,当代艺术家在翰墨丹青中续写着巴蜀石窟的辉煌。
本次展览在四川省文物局、大足区人民政府、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大力支持下,由西南民族大学、大足石刻研究院主办,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大足石刻博物馆、重庆大足石刻国际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出席开幕仪式的嘉宾有西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曾明,成都考古研究院院长王毅,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大足石刻研究院党组书记、副院长谢晓鹏,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项目负责人李耘燕等。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30日。
|